Page 57 - 2020 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產業年鑑電子書
P. 57
產
業
趨
勢
篇
機器人密度方面,從2013年的每萬名製造業工 研製的考量,又回頭探尋歐日原廠品牌的機器
人擁有125台機器人到2018的221台,台灣機器 人,造成台灣目前超過70%的工業機器人雖被
人密度目前排名全球第7,次於丹麥、瑞典、日 應用於機械金屬等相關製程,但在此領域具競爭
本、德國、南韓和新加坡。 力的機器人企業是日系及歐系品牌。
台灣工業機器人的年裝置量從2013年到 所以台灣雖已建立國產機器人品牌產品,但
2018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為17%;至2018年 以單機及模組為主,欠缺製造系統之數位系統解
底,服役中的機器人總數累計為67,768台。 決方案與機器人加工應用之演算法,無法透過軟
從應用領域來看,汽車與汽車零組件、電子 體創造與國外競爭者的差異化,這是工業機器人
電機產業、機械金屬產業是台灣多關節工業機 產業面臨的核心問題。
器人應用的前三大。其他產業,如水五金、航
四、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
太、表面處理業等,目前機器人的導入仍偏低,
預估將是未來工業機器人被應用的主要領域, 隨著生產製程的變化,對中小企業而言,需
特別是在機械金屬加工,所謂機械金屬加工是 要的是靈活與彈性的自動化技術融入現有製程,
指做Mechanical cutting(切削)、grinding(研 降低智慧製造的投資規模。長期來看,全球產業
磨)、deburring(去毛邊)、milling(鑽孔)、 邁向自動化及智能化的大趨勢不變,產業升級的
polishing(拋光)的工序,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 腳步只會越來越快,機器人的需求只會越來越
策略發展所預計2017年~2021年的複合成長率 多,加上機器人的本體單價持續下滑與相關技術
可達9.95%。 的成熟和相輔相成,如人工智慧、通訊技術或者
而就市場現況來看,國產機器人在台灣市場 邊緣運算,都將使工業機器人長期發展看好。而
的市佔小於10%。國內業者多採用國外手臂的 機器人本體外所衍生的周邊需求,如機器人軟韌
原因包含產品信賴度、性價比高、軟硬系統整合 體、生產系統整合、通訊裝置等相關,將會是本
考量、機器人介面操作方便性、售後維運等。 體價值的3倍以上,這是台灣相關廠商的機會。
台灣機器人產品製造商在銷售機器人時,透 因此,我們已很明顯地觀察到,電腦及週邊
過自動化系統整合商擴展系統化技術,但到目前 設備製造業者邁向成為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的提供
為止,多數的系統整合商能力僅在將機器人與各 者,他們把自身的產品與機器人自動化設備整
種感測器(力覺、視覺)或是各種其他設備(輸 合,讓機器人發揮力覺、視覺、移動的效能。例
送帶、機台)連接與調適。 如佳世達的硬體產品,顯示器、投影機、行動通
若要進展到機器人所需之智慧化功能,像是 訊、車載應用系統、照護醫療電子,與ABB、達
實現預知維護、跨協定之彈性組態管理、混合資 明機器人等機器人業者展示人機協同概念,展現
訊整合等的系統化技術,系統整合商必須導入國 出製造的解決方案;特別是應用在自家產品的智
外的模組或產品,技術來源被國外箝制,製造製 慧製造上,從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,從電腦及週
程整合應用調機需國外原廠共同進行評估。 邊設備製造業,變成機器人製程系統整合業者,
因此系統整合商為了讓生產製程有一個整體 甚至是工業自動化設備商,這些資通訊產業開始
2020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產業年鑑 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