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7 - 2020 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產業年鑑電子書
P. 47

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篇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領域有產品著墨的台灣公司極富競爭力。20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器人的核心-人工智慧技術,以此加值歐日品牌
                   年~2025年的中長期,研製機器人控制器、驅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機器人,應用於汽車製造、機械金屬加工、航太
                   器、感測器的公司。2025年後,我們期待有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產品製造、國防軍用,而在先進的機器人技術,
                   關節工業機器人的品牌能夠與目前歐日的知名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如奈米機器人、機器人材料、醫療機器人處全
                   牌並駕其驅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球領先地位。中國突破機器人的關鍵技術並國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主化,例如在減速器、伺服電機、控制器、感
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貿易戰下的發展對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測器、驅動器等關鍵零組件;且以人工智慧技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中世界兩大經濟體貿易對峙的負面效應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值工業機器人在內需市場的生產製造過程中的
                   浮現;看來已某種程度傷害全球的經濟成長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類人化能力。
                   對於這兩大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科技戰,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美中2強如此的發展下,台灣產業受影響
                   期可能情境為:美國在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和製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是機器人本體產品製造商與零組件供應商。最
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直以來並非大國,但在「製造業回流」的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的情況是中長期後,台灣機器人本體技術的升
                   旗下,美國現在挾帶豐沛的ICT技術強化機器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級、從應用面跨向擁有機器人技能化技術,再到

                   的關鍵發展要素-人工智慧。美國有包括軟體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建立產業生態鏈(Eco System);台灣的機器人
                   內的機器人關鍵技術,中國以資金和市場急起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產品能打進美國和中國大陸的市場。
                   追,力求高階機器人技術與本體的自主化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我們最不樂見的是,5-10年的中長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分析這2大國在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後,中國大陸的機器人產業堀起,而美國製造業
                   對峙情形;分別以2-3年的短期和5-10年的中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流本土訴求成功,有各式Robotic + AI,而台
                   期來看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灣機器人產業被邊緣化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短期2-3年內美國可能採取的作為是,美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工研院產科所認為,我國現今因應美
                   政府會推出對中國機器人公司的禁令,甚至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科技戰之機器人產業發展因應對策有4。
                   美的集團旗下的KUKA進入美國汽車製造市場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對於從事專門工業機器人製造、自動化生

                   也會醞釀出口禁令,要求美國公司不得向中國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產線規劃設計,或透過自主研發,或與國外技術
                   司提供晶片、人工智慧技術、奈米機器人、機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作的中小企業,實施創新研發投資抵減。
                   人材料等技術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科專支持Robotic + AI的相關計畫研發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中國方面,中國企業不斷在機器人本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擴展交流國家,設置研發中心,布局美中
                   的開發和關鍵技術的突破上,力求完全自主化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外的機器人產業供應鏈。
                   國產化。從減速器、伺服電機、控制器、感測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.台灣在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上,一直以來著
                   到驅動器。中國在機器人本體突破且有市占後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於強化歐日品牌機器人的應用面,現今必須

                   全面實施生產製造過程中的機器人國產化,並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將底層有缺口的技術(機電一體化、支援自己
                   開拓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。甚至在官方支持下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now how-based的CAD,CAE工業軟體、減速
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企業購併歐日美等國的機器人公司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機材料與加工技術等)補上,並帶動相關產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-10年後的中長期情境:屆時美國和中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產業的機會
                   已是世界機器人產品和技術的2強,美國掌握機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產業年鑑             45
   42   43   44   45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